展会动态 » 生态环境部:疫情之后,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部就疫情之后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怎样完成既定目标确保群众享受到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清新的空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斐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jpg\"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与2015年相比,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其中有7项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持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3年间交办各类问题15.59万个。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86%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约7.8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公转铁”。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尤其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有些地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劲头发生松动,放松环境监管的风险有所增加。

二是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控需要加强。

三是部分地区臭氧成为影响优良天数比率的主要因素,少数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不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仍有较大压力。

四是受疫情影响,一些调整改造和污染防治等工程任务有所滞后,企业用于治污设施运行等资金保障难度加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交账”之年。生态环境部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动摇,坚持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动摇,坚持守住生态环保底线不动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二是坚决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精准发力、科学施治、依法推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把VOCs治理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大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

三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落实环评审批与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做到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废水及时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