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
空白边框
 
自定模版

北展暖通展
www.gsntz.com
距离会议开幕还有: 00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风好正扬帆!22省市发布“十四五”规划,热泵等节能设备将被力推
作者:    发布于:2021-01-15 14:43:40    文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近期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解读白皮书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要达到25%左右,这意味着接下来我国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为主。

636040004298142658839.jpg

而根据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散煤治理研究课题组编写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0》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资金需求范围为246.6 亿元~331.9 亿元,其中,建设补贴需求176.6 亿元~214.1 亿元;运行补贴需求为70.0 亿元~117.8 亿元。《报告》指出,在分散式取暖技术中,技术经济性相对较好且被广泛推广应用的清洁取暖技术主要包括蓄热式电热水炉、蓄热式电暖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燃气壁挂炉、太阳能+ 电加热、生物质颗粒取暖炉等。


"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节能减排、绿色清洁发展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尚未出台,不过各省市已经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全部提到了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这将大大利好空气源热泵等高效节能设备的市场发展。风好正扬帆,“十四五”又将会是热泵快速发展的五年,期待ing !


北京市

“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壮大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安徽省

2021年1月13日,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网发布《关于报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有关情况的通知》,此通知旨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为统筹谋划“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提供依据。其中,空气源热泵项目可通过《“十三五”期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情况调查表》第十一条填报,通过节能情况统计,空气源热泵技术或可成为安徽“十四五”实现公共机构节能技术路线。


天津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建筑体系和交通网络,建立健全生态型经济体系。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加快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强化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制造。制定实施力争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深入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上海市

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


重庆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河北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发展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吉林省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强化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黑龙江省

建设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建筑体系和流通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成长为支柱型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煤炭等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落实国家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新能源装机比重和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强度。


湖北省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浙江省

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打造长三角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全产业美丽生态经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服务业绿色发展。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海南省

建设清洁能源岛。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全省充电桩设施。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陕西省

调整优化煤电布局,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输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高水平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着力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辽宁省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江西省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贵州省

“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扎实推进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煤层气、页岩气、氢能、地热能等加快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四川省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生态省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城乡空气质量、江河湖库水质全面改善。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稳步发展核电,适度发展清洁煤电。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按照2030年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要求,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企业等试点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山东省

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展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动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完善油气储输网络。

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宁夏回族自治区

加快构建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制度,建立完善跨区域、上下游、多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开展煤炭、火电、钢铁、焦化、化工、有色、水泥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


广东省

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青海省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展新能源,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促进更多实现就地就近消纳转化。发展储能产业,贯通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推动地热能、干热岩、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江苏省

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积极发展先进储能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增量配电网、电动汽车、充电桩、氢能等融合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原则,重点在消纳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渗透率高的地区,推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电源多元互补、与储能深入融合的新能源做电网应用示范工程、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能源新业态,探索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建立多源融合、供需互动、高效配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


联系我们


地 址:乌鲁木齐红光山路888号绿城广场A座
联系人:唐彩霓 181 3961 8742
传 真:099-3513 888
邮 箱:1520468582@qq.com

广告位
广告位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地址
乌鲁木齐红光山路888号绿城广场A座

联系人
唐彩霓 181 3961 8742

邮箱
1520468582@qq.com

电话
181 3961 8742

传真
0991-6997 686

版权所有
北展东方(北京)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4763号-2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